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2年第5期
(总第816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4月20日
专家建议
关于做好春季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控的建议
摘要:2022年我省各地麦田墒情和苗情普遍较好,一、二类苗占到80%以上。但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居高不下,特别是一度得到控制的小麦条锈病重新流行,赤霉病在迟播晚熟田发生加剧,已成为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最大限度避免小麦减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院组织相关专家就当前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500万吨左右。2022年我省各地麦田墒情和苗情普遍较好,一、二类苗占到80%以上。但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居高不下,特别是一度得到控制的小麦条锈病重新流行,赤霉病在迟播晚熟田发生加剧,已成为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
一、202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流行趋势
(一)小麦条锈病扩展迅速
2022年,我省小麦条锈病感病品种播种面积仍在60%以上。条锈病病菌存活温度范围广,我省小麦 全生育期均有利于其繁殖。同时,春季多雨天气利于南方菌源随西南暖湿气流侵入盆地,进一步扩散和繁殖。截至目前,我省小麦条锈病发病区域集中在金沙江流域,其中盆地内发病县有12个,凉山州条锈病流行态势较猛,已进入扩散阶段。目前离小麦收获还有近60天时间,条锈病病菌可繁殖5代以上,一旦错过病点防治关键期,造成条锈病流行,将引起严重损失。
(二)蚜虫和白粉病利于发生
除凉山州外,我省大部分地区小麦蚜虫发生量偏高,危害时间将延续至灌浆期。各地田块虫害发病率在30%以上,其中川东、川中和绵阳市东部小麦蚜虫可见明显的虫害中心。全省小麦白粉病田块发病率在0.1%以下,无发病中心呈现;但是,入春后的晴好天气利于白粉病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发病态势将逐渐加强。
(三)赤霉病发生风险加大
我省小麦品种普遍对赤霉病表现为感病,且2021年秋季我省普遍采取免耕播种,致使田间赤霉病病菌基数增大,赤霉病发生风险增强。此外,受2021年秋季降水天气影响,我省小麦播期普遍较迟,小麦抽穗扬花期被迫推迟。据气象部门预测,2022年春季(4~5月)盆地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平均气温偏高,温暖湿润条件会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小麦病虫害防控建议
(一)以防为主,强化监测
目前金沙江流域小麦条锈病进入流行高峰期,菌源充足,春季西南暖湿气流和雨水天气有利于病菌侵入盆地小麦产区并进一步扩散。各地病虫测报部门应高度重视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加密调查频次,及时发现病菌侵入点和中心病团,准确掌握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
(二)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严防扩散蔓延。针对发现的病菌侵入点和中心病团,对所在片区及周边田块进行全田用药防治。目前凉山州小麦条锈病流行态势较猛,需要普遍防治一次。各地基层植保单位应加强对农户防治技术的培训,尤其应强化防治关键期的培训,准备好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设备,切实做好中心病团扑灭工作。
(三)防治结合,减药增效
建议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采用全田无人机喷施生物制剂一次,推荐采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混配来有效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当田间小麦蚜虫虫口达到500头/百株时需对其进行防治,在用药上提倡使用高效低毒、内吸作用强、药效期较长的药剂。在蚜虫发生初期可每亩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25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3克,对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防治。在蚜虫发生的中后期用吡虫啉与阿维菌素配合喷雾防治。根据虫害发生情况,一般防治1~2次;大风大雨天气不利于蚜虫繁殖和生存,小麦灌浆期若遇持续阴雨天气,可减少施药次数;施用内吸作用强、药效期较长的药剂可减少用药次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于文娟 彭云良 姬红丽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张 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4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