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2年第4期
(总第81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4月18日
专家建议
关于切实做好我省大豆增产扩面工作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摘要:四川是全国大豆主产省份,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约600万亩,2021年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重要指示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好“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的工作要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大豆创新团队结合目前大豆春耕备耕和增产扩面任务,提出保种源藏豆于种,保备耕藏豆于地,保指导藏豆于技,保适宜粮/经-豆复合种植,保协同产销一体化的“五保”对策建议。
春耕在即,大豆种植扩面成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2年全省大豆生产面积目标是765.1万亩,其中包括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和净作扩种100万亩两大任务,大豆扩面任务重。针对我省实际,省农业农村厅提出“5个抓实”,切实压实责任,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大豆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为进一步明晰大豆增产扩面的实现路径与具体抓手,就保障种源、积极备耕、技术指导、因地制宜推进粮/经-豆复合种植、多方协调建设产销一体化链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保障种源可控,藏豆于种
适宜的高产品种是大豆增产扩面的根本,选择优质大豆品种,藏豆于种。各地积极与省级种子管理部门联系,在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目录中,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海拔和种植习惯的大豆品种。高海拔地区不宜盲目扩种,宜先做引种试验;没有适宜推荐品种的市(州),建议使用本土品种。夏大豆春播不能结荚,严重影响产量,严禁将夏大豆进行春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间距空间小,大豆不能选择净作品种,宜选择适宜套种、耐密耐荫、抗倒宜机收的高产品种。大豆经果林复合种植模式应根据季节和需求选择适宜品种。部分春播大豆品种可根据实际用作夏播种植,但播期不能晚于5月中下旬。
二、保障春耕备耕,藏豆于地
各地可根据耕地实际利用情况,开展备耕工作。积极开垦撂荒地进行复耕,大豆是良好的养地作物,新开垦的荒地可种大豆养地,改善土壤养分条件。积极准备空闲地除草翻耕,选择环境友好型除草剂,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残留危害;选择小(微)型旋耕机,深翻晾晒,增加机械化操作,减少人工投入。撂荒地和经果林空地土壤板结,适当增施有机肥或腐熟的牲畜粪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修缮水渠、水管等灌溉设施,保障充足的水源。
三、保障技术指导,藏豆于技
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专家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下沉包县包乡技术指导服务。服务团(队)与各地农业部门联合制定种植技术方案,及时组织备耕和种植技术培训,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对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知识传授,真正做到扩种大豆,藏豆于技。
四、保障粮/经-豆复合种植模式推广
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外,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发展大豆高粱带状套作、幼果林间作大豆等不与主粮争地的新模式,多措并举挖掘大豆种植潜力,落实大豆扩面目标任务。在春玉米种植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推荐按照2行玉米带与3行大豆带套作种植;在净作小麦(油菜)收获后的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推荐按照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间作种植;在高粱种植区推广大豆高粱带状套作模式,高粱带与大豆带间距0.6~0.7米,高粱密度与净作相当,大豆密度为单作的70%~100%;果林产业发展成熟、规模较大区域推广幼果林间作大豆模式,挖掘柑橘幼果林、桑园和低幼龄茶园等经果林空地间作套种大豆,可发展幼果林与鲜食豆、春大豆间作,幼果林与夏大豆间作,春鲜食豆与夏大豆两熟种植。
五、保障多方协调,建设产销一体化链条
今年新增的大豆产量势必会影响大豆整体收购价格。种出来的大豆卖给谁,这是各地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要立足我省大豆非转基因高蛋白的特色,组建优质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链联合体,建设专用大豆品种生产基地,实施订单式生产,让企业的需求引领种植户的积极性。各地政府可与龙头企业签订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实现种植户包种、企业包收的“种—收—卖”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张 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牟方生 叶鹏盛 钟文娟 陈四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雷晓葵 龚一耘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4月18日印发